过去十多年,中国塑料机械行业快速崛起,数千家中国塑机企业用热血和自强不息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中间有哪些值得塑料人铭记的时刻?未来中国塑料机械行业还会再攀新高吗?正值荣格工业传媒进入中国市场 25 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一位中国塑机行业十多年来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简称“塑机协会”)常务副会长粟东平女士,听听她如何评价中国塑机行业的发展。
图 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粟东平女士 粟东平记得非常清楚,她是在 2009 年 3 月底来到塑机协会的。“当时我担任的是秘书长职位,彼时,国内企业很多都没去过德国 K 展,我们和国外塑料相关协会的联系也很少。五年后,我们和国际上的塑料组织已经能像朋友一样对话交流。再到最近两三年,每一次我们参加德国 K 展、Chinaplas 展,这些国际组织都会主动来与我们交流沟通。可以说,我在塑机协会的 13 年中,亲身感受到我们和国际行业组织之间由仰视到平视,再到慢慢他们羡慕中国塑机快速发展的过程。” 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塑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塑机上下游行业带来的机遇。 01 中国塑机日新月异的这些年
熟悉塑机行业的人可能都看过来自欧洲橡胶机械协会的一组数据:2021 年全球橡胶和塑料机械市场同比增长 13%至 386 亿欧元。其中,中国在 2021 年的出口增长了惊人的28.2%,达到 57 亿欧元,超过德国出口额的 52 亿欧元,成为全球第一塑机出口大国。 不仅如此,2021 年中国塑机更以 951 亿元人民币的产值,稳稳占据了全球塑机市场的 1/3,基本覆盖了所有应用需求。可以这么说,中国塑机已经完成了“草根”逆袭,成长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曾几何时,中国塑机行业并未得到国家层面足够的重视,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专业机械存在。众多塑机企业完全靠自己拼打,行业内并未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我来到塑机协会工作之后,在时任协会会长的张静章先生的领导下,和其他重要行业领导及专家一起做了一件事儿:我们向国务院写了一份《振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的报告,希望将中国塑机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粟东平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认为中国塑料机械应该是工业母机,虽然当时它本身的产值只有大概 280 个亿,但它直接撬动了上游上万亿产值的合成树脂产业和下游 3 万亿的塑料制品产业。” 当时,国家正好在大力开展节能工作。“注塑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我们发现,当由液压驱动变成伺服电机驱动后,当时小型注塑机可节省 40% 左右的电能,大型注塑机甚至可以节能达 80% 左右。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 2010 年在全国全面推广伺服电机驱动的 1000 吨以上的大型注塑机,甚至可以节约三峡水电站当年一年的发电量。” 该报告得到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工信部不久后专门召开了“振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研讨会”,并将塑机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前几乎从未享受过国家政策红利、基本由民营企业组成的中国塑机行业,在时代的机遇面前顺利地走上了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之路。“伊之密、博创、金明精机等企业是典型代表,他们要么上市了,即便没有上市的企业,也都通过这个际遇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塑机行业占据了领先优势。”一年要走访几十家重点塑机企业,对塑机行业倾注了满腔热情的粟东平谈到这段历史,亦难掩激动之情。 就这样,中国塑机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汽车、医疗、包装等下游市场,国产塑机大面积替代进口机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由 13 年前的 48% 提升到现在 80% 左右。同时,中国塑机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到 2021 年已达 951 亿人民币(全球塑机同期的销售额为 386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 2,800亿),占全球塑机产值的 1/3,在出口方面中国塑机同样表现强劲,目前已跃升至世界第一。 据粟东平透露,2022 年中国塑机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就已经达到创纪录的 25 亿美元。中国塑机已经开启新的征程。
02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从数据上看,中国塑机已经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我们要评价一个行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还要问自己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比如中国塑机取得了哪些技术进步?做出了哪些创新的产品?品牌力有没有建立起来?
对此,粟东平给出了一个她心目中的答案:60%~70% 的中国塑机在生产二流产品,20% 的中国塑机生产一流产品,还有 10% 的中国塑机在引领行业发展。
二流产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塑机产品,可能不需要太高的精度就可以完成生产。对于这些应用,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实用而非品牌。多个功能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当然好,但价格也会贵出好几倍,同样的功能如果被分解成三四个工位,价位只有原来的 1/3 甚至 1/4,大众产品的加工商还是会选择后者。曾有日本用户公开说:“能在中国买到塑机就绝不买日本产的!” 谈到一流产品,多年不断走访企业的粟东平如数家珍,比如七八年前由金纬开发的生产管径接近两米的海底管道挤出机,机器直接拉到海边生产,随后管道就可以在海底联结组装,得到了大批欧洲客户的青睐,其他的如贝尔机械的挤出机、同大的中空吹塑机等,都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粟东平认为,中国塑机不能满足于“跟跑”“并跑”的角色,还要在未来实现“领跑”。要实现这一点,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发展机遇非常值得关注。 “新能源车的结构和燃油车不一样,它的整个车身都要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个时候所有和轻量化配套有关的产品,都能更容易介入。”粟东平介绍道,“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成功地将 Model 3 中的 70 多个零件整合成了 Model Y 中的 2 个零件,大大减少了将所有零件组装在一起的成本支出,而且未来特斯拉还计划在其整个电动车产品线中更广泛地使用其新的超大型铸造技术。” 最近几年,中国塑机获得了多个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比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大连橡塑”)开发的 35 万吨造粒机就非常值得书写。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中国大吨位挤压造粒机组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受制于德、日。2017 年 8 月,经过大连橡塑联合其他几家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团队,进行 20~35 万吨 / 年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的国产化攻关,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模拟仿真和结构上实现了创新突破,最终完全掌握了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全套核心技术,摆脱了中国石化大型造粒设备受制于人的窘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化工大学何亚东教授和南京创博挤出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创博”) 合作开发的PET 发泡技术,为风电叶片、轻卡车厢板等结构的轻量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再如,泰瑞联合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大型复杂光学级零件注塑成型工艺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了三大技术层面的突破以及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塑世界 网站实名 塑世界导航网 沪ICP备20006035号-2
违法不良举报:15358818656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园区路1218号2幢2222室 EMAIL:admin@ad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