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友 中国石化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
兼新能源办公室主任,集团公司首席专家
问:氢能作为最清洁的能源,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能源之一,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您认为氢能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答:当前,在全球积极推进碳中和进程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氢能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绿氢在使用中零碳排放,助力全球实现减碳目标的前景可期。近两年,各地风光储氢一体化新能源投资项目异常火热,新能源投资商纷纷布局并参与绿氢投资。
首先,随着发电效率提升及大型装备价格下降,新能源平准化度电成本逐渐下降,绿氢制备成本也不断下降,使绿氢及下游产品在某些场景应用中有了商业投资价值。其次,由于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东北、西北等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面临有新能源发电资源却无法外送的尴尬。电解水制氢成为就地消纳新能源的转化方式,而氢能可以成为新的能源载体,向下游行业延伸。此外,作为未来产业,绿氢产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地纷纷将绿氢发展纳入当地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方案,并通过绿氢下游产品投资带动当地绿氢产业链发展。
问:近年来,诸多石油公司纷纷抢滩布局与氢能相关的市场,力图在氢能领域占得技术与市场先机。您认为石油公司在氢能发展中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有哪些优势?
答:氢能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规模应用氢能,短期看存在缺乏经济性、储运困难等问题,但从长远看,随着碳中和不断推进,绿氢技术不断进步和规模化应用带来成本下降,未来绿氢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此,许多石油公司纷纷抢滩布局与氢能相关的市场。一是建设加氢站,为快速发展的氢燃料电池车加氢,抢占市场先机;二是建设输氢管道,大幅降低氢气运输成本;三是推进工业生产降碳,在化工领域开展氢能示范应用项目,使用绿氢生产绿色甲醇和绿氨等化工品。
石油公司发展氢能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在消纳场景上,炼油加工环节具备稳定的绿氢替代应用场景,满足自身降碳的需求;二是在工艺技术上,炼油厂都有制氢装置,在制氢技术和设备上具备先天优势;三是在终极能源来源上,油气田因地理位置独特,具有风光优势,可将清洁能源转化为绿氢;四是在产业链特点上,氢能产业链包含“制储运加用”等多个环节,以及与该产业链相关的诸多设备研发与制造,可与加油站、加气站等成品油和天然气产业链高度契合。
问:您认为未来氢能规模化发展须应对哪些挑战?如何破局氢能产业发展?
答:氢能产业链涵盖“制储运加用”等多个环节,在培育期具有投入大、产出慢、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政策依赖性强等特点,从长远看具有产业链长、工业覆盖面广、经济带动作用强的大产业特征。
目前,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一是绿氢成本较高。新能源波动性导致制氢设备利用率低,绿氢项目一次性投资高,绿氢生产和储运成本较高,大规模应用场景缺乏,绿氢项目经济性不高,产业链配套基础设施尚不成熟,绿氢还难以与煤制氢和副产氢竞争。二是氢能交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薄弱。受氢源少、成本高、车辆保有量低等限制,已建成加氢站设施闲置率偏高,新增加氢站验收、制氢加一体加氢站审批受限,加氢站、运氢车、城市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在审批及运营管理等环节缺乏政策支持,建设进展缓慢。三是制氢设备产品性能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关键材料部件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规模不足,需要开发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负荷可调范围广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四是绿氢应用场景有待拓展。目前国内碳排放、碳定价、碳税等政策未完全落地,氢能在炼化和供能等领域应用场景、规模和项目数量偏少,市场规模尚未形成,产业各环节发展不协调。五是政策法规配套尚未到位。检测鉴定评价等第三方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缺少统一的鉴定和评价标准。这些问题短期将造成绿氢项目收益不佳,中期将导致技术迭代、创新动力不足,长期将影响“绿氢+”的发展进程。
总体来看,目前绿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示范应用阶段,绿氢供需地理位置错配,绿氢生产和储运成本偏高,应用项目竞争力不强,影响了绿氢的推广应用。但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光电和风电成本将不断下降,绿氢成本也将不断降低,加之碳减排要求不断提高,绿氢项目经济性将会逐步提升,未来3~5年可能迎来“拐点”。
来源超级石化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塑世界 网站实名 塑世界导航网 沪ICP备2024042278号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文汇路1128号3幢A-54室 EMAIL:2629091386qq.com